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英文版 |
首 页 | 公司简介 | 产品中心 | 工厂实景 | 模具展示 | 模具制作流程 | 出口模流程 | 新闻中心 | 人才招聘 | 在线留言 | 联系我们 |
![]() |
![]() |
机壳生产的加工工艺需与所选材料(金属 / 塑料 / 复合材料)、结构复杂度及量产需求深度匹配,核心目标是实现 “成型、精度、表面质感” 三大核心要求。以下按金属机壳工艺、塑料机壳工艺、复合材料工艺及通用后处理工艺四大类别,详细拆解常见加工方式:
一、金属机壳:侧重 “强度成型” 与 “精度切削”
金属机壳需兼顾结构强度与尺寸精度,常见工艺围绕 “钣金加工” 和 “精密切削” 展开,部分场景需配合铸造工艺实现复杂结构:
1. 钣金加工(适用于钢板、铝板等平面 / 简单曲面结构)
钣金是金属机壳(尤其是批量生产)的主流工艺,通过 “冷加工” 实现成型,无需融化金属,核心步骤包括:
冲压成型:利用冲床和模具对金属板材(厚度通常 0.5-3mm)施加压力,实现 “剪切、冲孔、折弯、拉伸” 四大功能。
例如:配电箱外壳的散热孔(冲孔)、笔记本电脑底壳的卡扣(折弯)、电饭煲金属内胆(拉伸)。
优势:效率极高(每秒可冲 10-20 次),适合百万级量产;成本低,模具一次投入后单价可控。
局限:仅适用于薄壁、简单结构,无法加工深腔或复杂立体造型。
激光切割:利用高能量激光束(光纤激光 / CO₂激光)对金属板材进行高精度切割,可加工任意复杂图案(如异形孔、镂空花纹)。
适用场景:定制化机壳(如工业设备的特殊接口孔位)、小批量生产(无需开模具,灵活度高)。
优势:精度极高(误差 ±0.1mm),无机械应力(切割面平整,无需二次打磨);
局限:速度慢于冲压,量产成本高于冲压。
折弯 / 滚弯:
折弯:用折弯机将金属板折成 90°、135° 等固定角度(如机箱的边角、支架);
滚弯:用滚弯机将金属板卷成圆柱、圆弧等曲面(如圆柱形设备外壳、管道护罩)。
关键要求:需计算 “折弯系数”(金属弯曲后会有回弹,需提前补偿尺寸),避免精度偏差。
2. 精密切削加工(适用于铝合金、镁合金等中厚板 / 复杂结构)
当机壳需要高平整度、复杂立体结构(如深腔、台阶、螺纹孔)时,需采用 “去除材料” 的切削工艺,核心为CNC 加工:
CNC 铣削:通过数控铣床的高速旋转刀具(铣刀),从金属毛坯(如铝合金块)上铣削多余材料,成型复杂 3D 结构(如笔记本电脑 A 面的凹凸纹理、工业控制器的密封槽)。
优势:精度极高(误差 ±0.05mm),可加工任意复杂造型;
局限:材料利用率低(毛坯需比成品大 20%-50%),加工时间长(单件可能需 10-30 分钟),适合中高端、小批量产品(如高端无人机机身)。
CNC 车削:针对圆柱形机壳(如传感器外壳、小型电机壳),用数控车床带动工件旋转,刀具从侧面切削,成型圆柱、圆锥、螺纹等结构。
特点:效率高于铣削,适合对称型圆柱结构。
3. 铸造工艺(适用于复杂空腔、薄壁金属结构)
当机壳结构复杂(如内部有筋条、空腔),且需批量生产时,可先通过铸造制成毛坯,再进行后续切削:
压铸(Die Casting):将熔融的铝合金 / 镁合金(温度约 600-700℃)高压压入金属模具,快速冷却成型,适合复杂薄壁件(如手机中框、汽车电子外壳)。
优势:可一次成型复杂结构(如集成卡扣、螺丝柱),量产效率高;
局限:模具成本高(一套模具数十万),铸件表面可能有气孔,需后续 CNC 精修。
砂型铸造:用砂制作模具,适合大型、低精度的铸铁 / 铸钢机壳(如重型设备底座、大型配电箱外壳),成本低但精度差(误差 ±1-2mm)。
二、塑料机壳:侧重 “一体成型” 与 “复杂结构实现”
塑料机壳的核心优势是 “可一体成型复杂结构”(如卡扣、筋条、镂空),主流工艺为注塑成型,辅以少量特殊工艺:
1. 注塑成型(Injection Molding):塑料机壳的 “绝对主流”
90% 以上的塑料机壳(如路由器、键盘、小家电外壳)均采用此工艺,原理是 “将熔融塑料压入模具,冷却后脱模”:
核心流程:
塑料颗粒(如 ABS、PC)加入注塑机料筒,加热至熔融状态(180-280℃);
注塑机螺杆将熔融塑料高压(50-150MPa)压入精密模具的型腔;
模具通水冷却(10-30 秒),塑料凝固成型;
模具打开,顶针将成品顶出,完成一次循环(单循环通常 30 秒 - 2 分钟)。
关键技术点:
模具设计:需预留 “拔模斜度”(1-3°,避免成品卡在模具内)、“浇口”(塑料进入型腔的入口,后续需修剪)、“排气槽”(排出型腔内空气,防止成品出现气泡);
材料选择:流动性差的塑料(如 PC)需更高注塑温度和压力,避免填充不满;
适用场景:批量生产(模具投入后,单件成本极低),可实现复杂结构(如一体成型的卡扣、散热筋、螺丝柱)。
2. 特殊塑料成型工艺(针对特定需求)
吹塑成型(Blow Molding):适用于中空塑料机壳(如大型设备的保护罩、塑料水箱外壳)。原理是将熔融塑料制成 “管坯”,再通入压缩空气将其吹胀贴紧模具内壁,冷却后成型。
优势:可制作大尺寸中空件,成本低于注塑(无需复杂模具型腔);
局限:精度低,表面平整度差。
吸塑成型(Thermoforming):适用于薄壁、大面积的塑料壳(如设备的面板、防护罩)。原理是将塑料板加热软化,用真空吸力将其吸贴在模具表面,冷却后成型。
优势:模具成本极低(多为石膏模 / 木质模),适合小批量定制;
局限:仅能成型单面结构,厚度不均匀(角落易变薄)。
3D 打印(增材制造):适用于研发阶段的样品壳、定制化小批量机壳(如医疗设备的个性化外壳)。常用材料为 PLA、ABS、尼龙,通过 “层层堆积” 实现成型。
优势:无需模具,设计修改灵活(3D 模型改完即可打印);
局限:速度慢(单件可能需数小时),表面粗糙(需打磨后处理),强度低于注塑件。
三、复合材料机壳:侧重 “层压成型” 与 “功能强化”
复合材料(如玻璃钢、碳纤维)需通过 “基体 + 增强材料复合” 成型,工艺围绕 “层压” 和 “固化” 展开:
1. 手糊成型(适用于玻璃钢壳、小批量生产)
流程:在模具表面先涂刷树脂(如环氧树脂),再铺一层玻璃纤维布,用工具压实排除气泡,重复 “涂树脂 + 铺布” 至设计厚度,最后常温 / 加热固化(数小时至数天),脱模后修整。
优势:模具成本低(可做复杂曲面),适合大型件(如风力发电机机舱罩、船舶设备外壳);
局限:依赖人工,效率低(单件需数天),质量不稳定(气泡、厚度偏差难控制)。
2. 模压成型(适用于玻璃钢、碳纤维壳,中批量生产)
流程:将预浸好树脂的增强材料(如玻璃纤维预浸料、碳纤维预浸料)放入金属模具,闭合模具后加热(120-180℃)加压(10-50MPa),保持一定时间让树脂固化,最后脱模。
优势:成型效率高于手糊(单件 10-30 分钟),成品密度高、强度大(无气泡);
局限:模具成本高,适合平板或简单曲面件(复杂结构难以压实)。
3. 缠绕成型(适用于圆柱形复合材料壳)
流程:将玻璃纤维 / 碳纤维纱通过树脂槽浸胶后,按设计角度缠绕在旋转的圆柱芯模上,固化后抽出芯模,形成中空圆柱壳(如化工设备的防腐外壳、高压管道护罩)。
优势:纤维排列方向可控(可按受力方向优化强度),适合长尺寸圆柱件。
四、通用后处理工艺:提升机壳 “质感与功能”
无论何种材料的机壳,成型后通常需经过后处理,实现防锈、美观、防护等功能:
表面涂装:
金属件:喷粉(静电喷涂粉末涂料,耐刮擦,适合机箱、设备外壳)、电泳(形成均匀漆膜,防锈性好,适合汽车电子部件);
塑料件:喷油(喷涂油漆,可做哑光、高光、金属色,如手机外壳)、丝印 / 移印(印刷 logo、文字,如路由器外壳的参数标识)。
金属特殊处理:
阳极氧化(铝合金专用):在铝合金表面形成氧化膜(厚度 5-20μm),可染色(黑色、银色、彩色),提升耐腐蚀性和耐磨性(如笔记本电脑铝合金外壳);
电镀(金属 / 塑料均可):在表面镀一层金属(铬、镍、金),实现金属光泽(如 ABS 塑料的电镀键盘外壳);
钝化(不锈钢专用):通过化学处理在表面形成钝化膜,增强防锈性(如医疗设备的不锈钢外壳)。
组装与辅助工艺:
钻孔 / 攻丝:在机壳上加工螺丝孔(金属件多为 CNC 攻丝,塑料件多为注塑时预留 “自攻螺丝柱”);
打磨 / 抛光:去除表面毛刺、划痕(金属件用砂纸 / 砂轮,塑料件用细砂纸 + 抛光膏);
密封处理:粘贴防水胶条、涂密封胶(如户外设备外壳,防止雨水进入)。
总结:工艺选择的核心逻辑
材料匹配:金属选钣金 / CNC / 压铸,塑料选注塑,复合材料选模压 / 手糊;
量产规模:大批量选冲压 / 注塑 / 压铸,中批量选模压 / CNC,小批量 / 定制选激光切割 / 3D 打印 / 手糊;
成本与精度:低成本选钣金 / 吸塑 / 手糊,高精度选 CNC / 注塑 / 模压;
结构需求:简单平面选冲压 / 激光切割,复杂立体选 CNC / 注塑,中空件选吹塑 / 缠绕。